7月13~14日,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中国文化发展年度形势分析会暨《文化蓝皮书》撰稿人会议”。会议由文化中心原常务副主任、《文化蓝皮书》主编张晓明研究员主持。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巡视员高书生作了专题报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党校、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会议。
一、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做专题报告
高书生介绍了近年来文化产业领域的重大发展动态。首先一个重要动态是《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起草。经过2018年一年的工作,该促进法有了一个征求意见稿,文化产业的立法工作获得了实质性进展。该法草案的一个重要进步在于,确定了“文化产业”这一政策概念,并将其与文化事业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将文化产业所涵盖的领域明确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网络文化四个领域;界定了文化产业所涉及的管理部门包括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国家版权局、网信办、以及文化和旅游部与广电总局。高书生特别强调,文化与旅游产业是“有交叉,不重叠,工作上有融合,统计上是分开的。”
另外一个重要动态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管理办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文化科技融合的园区和企业提出了定量标准。再有就是搞了一个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三项目标八大任务。三大目标是: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0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0家左右领军企业。八大任务是:对文化领域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建立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加快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对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技术改造,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以及文化科技的标准化的研制。
二、文化中心重启《文化蓝皮书》的基本想法和要求
张晓明研究员介绍了《文化蓝皮书》的发展历程和此次重启该项目的基本设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于2001年10月正式出版《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此后连续出版13本,在中国文化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该蓝皮书在十多年来一直是文化中心的核心产品和立身之本。
2001年决定出版《文化蓝皮书》时,曾设想过以《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为名,涵盖所有文化领域。但是考虑到内容过于宽泛,数据极度缺乏,而且政策面也刚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于是最后定为《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年,文化中心升格为院高端智库,更名为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底,文化中心决定在以往《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基础上,打造它的2.0版——《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升级版的《文化蓝皮书》将继承《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原有定位:记录中国文化发展,解读文化政策趋向,预测文化发展态势,服务社会文化进步。《文化蓝皮书》将根据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全方位、宽领域地反映中国文化发展状况。
关于《文化蓝皮书》的内容结构,考虑到20年来文化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总体政策思路,融合发展成为普遍趋势,行业界限日益模糊,此次《文化蓝皮书》内容结构也做了较大调整,除了继续“总报告”栏目外,将以“重大专题报告”和“产业报告”为主体,力求涵盖文化发展的全貌。
关于《文化蓝皮书》的组织形式,仍延续“总课题组—撰稿人—编委会”三级结构,但是将秉持“平台合作”与“推出新人”的理念,邀请国内有影响的文化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作为编委会成员,由他们推荐或者文化中心聘请国内文化领域优秀的中青年研究人员作为撰稿人,具体主持各个栏目和报告的研究和撰写。
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发展角度来说,升级版的《文化蓝皮书》应该成为文化中心2.0版的发展里程碑。正因为此,院科研局有关领导对此次重启《文化蓝皮书》的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这个拳头产品一定要搞好。
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还将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起成立“文化智库联盟”,在联盟下搭建“文化蓝皮书总编委会”,对文化类蓝皮书进行统一的品牌管理和质量控制。
社科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继辉就《文化蓝皮书》的编写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他指出,“蓝皮书”是一种“智库报告类型”的研究,而非是理论研究的类型。“蓝皮书”区别于论文集和官方报告;“蓝皮书”有原创的要求,有第三方立场,要多学科视角,要以调研数据说话。
文化中心在会上向受邀参会的编委颁发了“编委聘书”,向受邀撰写报告的学者颁发了“首席专家”聘书。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文化发展面临形势、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讨,相关《文化蓝皮书》撰稿人分别从自己负责的子课题出发,详细说明了研究和写作思路、报告的主要框架结构,具体的分析方法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障碍,《文化蓝皮书》编委分别对每个撰稿人的发言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后,编委和撰稿人一道为文化蓝皮书的发展提出了未来构想和期待。
三、《文化蓝皮书》建设的设想
张晓明研究员在会议最后做了总结,提出以下工作设想。
首先,在出版社支持下,在全体编委单位和首席专家的合作参与下,搞一个数据联盟,交换研究数据,建设“《文化蓝皮书》云服务平台”,形成《文化蓝皮书》的软硬件服务系统(分析模型与数据库)。
其次,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年度形势分析会暨《文化蓝皮书》撰稿人会议” 2020年7月在云南落地,以后形成文化领域有影响的会议品牌。
第三,塑造《文化蓝皮书》第三方话语平台的评论功能,对于文化发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政策出台,文化产业数据的发布等,与有关单位和政府部门召开相应的研讨会进行讨论和解读。
第四,把蓝皮书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发布课题研究和接受委托组织课题研究。如在撰稿人团队间征集合作者,联合申请重大的跨学科国家战略性课题,等等。
张晓明最后指出,我们的发展愿景是将《文化蓝皮书》建设成为有立场、有理论、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经典智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