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受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博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介会,并发表了题为《北京⽂创园区,城市复兴与文创园区 的建设》的演讲,中国经济网对此进行了报道。
张晓明指出,现在正在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北京市发展也进入⼀个新的阶段。如何认识这样的形势,对于文创园区的发展有一种新的认识或者一种新的思路,是我们现在需要关心的问题。我们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
张晓明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出现比较大的变化: 发展速度从超高速转移到了中低速;文化产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文化产业内部和数字技术相关的产业部门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的局面,极大的推动和支撑了产业的增长;从政策角度,我们也面临一个大的转折,关于文化政策的第一主题词已经从“文化产业”转向了“文化市场”。
张晓明提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其中明确了“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四个中心里面,其中有两个的实质是文化性质,因为国际交往、科技创新都和文化密切相关。在这个战略主轴上,文化园区是主要的驱动力量。
张晓明指出,应当从“硬增长”到“软增长”再到“巧增长”的发展的逻辑,来理解我们目前面临的变化。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的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让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空间紧凑,混合用地功能,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保护开放空间,以创造舒适环境,并通过鼓励、限制和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张晓明认为,处理好城市发展战略中“功能性价值”和“表现性价值”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要从传统的观念,即传统工业化城市从“功能性价值”出发,只把文化价值堪称点缀的观念,转化成从“表现性价值”的文化价值出发,在此基础上考虑其他的功能性价值。这是一个出发点的变化。在转换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构城市发展的文化空间,特别是重构文化园区的空间,特别是如何以“表现性价值“为基础,构建新的价值空间。
张晓明说,要把目前的园区建设从“载体模式”转向“主体模式”, 以文创园区作为起点,土地作为中间发展环节,文创园区价值增加作为这个逻辑环节的终点,从文创园区的建设出发,实现文创空间价值的提升,这个才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