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中国党刊网、领导者客户端报道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章建刚研究员的文章,题为《文化“贵州现象”的文化经济学视角》。
章建刚指出,我们特别关注文化作为资源,作为产业和商品,作为文化交往的媒体,作为市场交换的主体在贵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助推这个西部省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
章建刚认为,文化资源已作为一种发展要素与各种经济活动融合在一起。这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前景有限的贵州而言更为重要。宏观地看,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较为滞后的贵州,在全球化和后现代的条件下迎面遇到一个重要的后发优势。这就是充分调用各种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即各种新型服务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在从前现代大胆向后现代的跨越中,贵州站上了潮头。
章建刚提出,自新世纪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内各地成为共识,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共同政策目标。其中,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的明确提法反映出贵州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智慧,他们认定这些衰落了的传统手工艺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振兴。作为手工技艺的非遗仍然是有活力的,在文化产业和旅游时尚兴起的今天它们有继续自身艺术进程的可能。抓住了这个机遇,各种依托传统技艺、传统文化内容,同时经过创新设计的文化产品,从旅游纪念品到时尚日用品、高档艺术品,在贵州各地都有展示和销售,并成为旅游——文化消费链条中绚烂的一环。
章建刚指出,这样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文化交往实践的趋势尚不足够坚定与明确,许多情况下仍然要摸着石头前行。比如对于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传统技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还有很多未能澄清的疑虑,实践中还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扶持;这些非遗传承人的企业规模还小,市场还不稳定。但唯其如此,我们才愿意对这一区域在文化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予以分析与评论,以激励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4月21日,章建刚研究员在广东召开的“韶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言,从韶关城市史包括其文化传承入手对“韶文化”进行探讨,指出“韶(关)文化”应成为内在于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文化形态构造。韶关日报对此作了报道。
章建刚认为,在理想状况下,一个区域好的发展模式应该包含可持续的经济、良序的社会关系及创造性的文化表达。而对于韶关来说,恰当的生产关系、分配结构是制度化的善,对话的成功实现即是美。这两点就是他眼中的韶关“善美精神”的所在。
章建刚认为,韶关的历史、文化与许多重要地理通道节点的官商民互动(含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徙)交缠在一起。其中,韶关名字中“关”字的由来,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明清之际,水陆三处税关在韶州设立,来往韶州的商人把这三个税关统称为“韶关”。而其结果,是韶关多元文化的产生。这种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在语言、建筑、生活方式等方面,并保留在今天韶关的各个角落,给“韶文化”带来了与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同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城市向未来演化的进程,因此在韶文化各个范畴的并列关系中建立起一个秩序、一种构造,可以使它的含义有更强烈的指向性。
章建刚说,韶关的“关”已经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关”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不再代表闭关和保守的性质。韶关得名于明清之际,含义更多与通关相联系,关下的人流、物流越大、流得越通,这个“关”才越大。韶关的“关”字,实质性地说明了城市的发展;“韶”字则表达了对这个城市的赞美和祝福。
章建刚指出,要让韶关城市原有的发展脉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延续。今天韶关的发展需要发现并吸引新的人流物流现金流,以及信息流、知识流、文化内容流;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新型服务业。如果能吸引大批新的“客家人”(游客)来韶驻留,韶关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可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