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道德的养成离不开文化的浸润。把文化建设置于全局工作的重要地位,对于涵养社会道德风尚,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旭东研究员接受本报专访,围绕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深入阐述了文化建设促进道德建设的路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和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辽宁日报:很多声音呼吁加强文化建设,进而促进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您如何解读道德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贾旭东:道德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道德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部分表现和反映。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道德。从促进道德建设的角度看,文化建设的功能首先在“知”的层面,即道德知识的普及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其次在“观念”的层面,即道德观念的进步。第三在“行”的层面,即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及其机制的建立。
辽宁日报:您如何评价道德建设的现状?
贾旭东:道德建设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为之作出了很多努力,推出了很多措施。不过,从具体的做法上来看,仍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最重要的在于,道德建设的一些做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相脱节。必须将道德建设从脱离人民群众利益和现实经济关系的“天上”,切实拉回到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的“地上”。
辽宁日报: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您认为道德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贾旭东: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有的出现了明显不适应,有的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最终确立。道德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视这些挑战,构建新的道德体系。其次,要努力克服道德建设中的“高、空、假”问题,切实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现实经济关系入手,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与他自己扮演的各种现实生活角色的道德要求相适应相吻合的有道德的人。第三,应着眼于自律,强化他律,注重养成,充分发挥制度和法律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不能脱离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辽宁日报:您谈到道德建设要从人入手,实际上,群众文化建设就是面向具体的人。是不是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就能够建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呢?
贾旭东: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肯定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但是,仅靠群众性文化活动是不够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实际作用还取决于群众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不是简单增加活动的数量。
辽宁日报:您能否谈谈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存在哪些问题?
贾旭东: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面临很多亟需解决的课题,其中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形成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忽视,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脱节的所谓 “被服务”现象。
比如,送文化下乡,送到乡下的文化,可能并不是村民需要的;组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也可能只是出于一部分人的兴趣爱好;所建立的一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低下,等等。
辽宁日报:这种脱节相信也是因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不同步带来的一种尴尬。在您看来,应当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脱节的问题?
贾旭东:一句话,公共文化服务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应根据国家公共服务改革的方向和精神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实行提供者和生产者分离,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各类企事业单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同时,合理划分各层级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制定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解决了脱节问题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促进全社会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无疑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提升文化价值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辽宁日报:谈到文化对道德风尚的涵养,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产品如何起到引领作用。现在针对文化产品的商品化、低俗化有很多忧虑的声音,对此,您怎么看?
贾旭东:我认为在这些忧虑声中,有合理的、积极的,也有夸大和消极的。我们既要正视文化产品生产中出现的轻文化价值、重经济价值的现象,同时也应注意到文化产品的娱乐功能,不能将娱乐等同于低俗。我不赞成文化产品商品化的判断。不是说要刻意将文化产品商品化,而是必须看到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消费主体的文化选择权,我们的文化生产方式必须改革,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提升的载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必须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辽宁日报:那么,我们是否要担心,文化产品的市场化会加剧它的低俗化,进而降低受众的欣赏趣味,甚至影响道德风尚?
贾旭东:这种担心可以上溯到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文化产业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人类文化和艺术非但没有退步,反而取得了巨大进步,受众的欣赏水平和趣味也都获得了提高。事实表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努力改变文化产品生产中的轻文化价值、重经济价值的现象。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就在于文化产品具有文化价值,离开了文化价值,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就成了无源之水。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好的文化产品一定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因而也一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变化,有利于发挥文化产品的道德引领作用,文化工作者和文化企业的文化责任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