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项目与成果

Subject&Program

重大项目

Important Projects

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联合发起 “2019中国·丹寨非遗文创节”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08-25 来源: 作者: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8月22日至24日,“2019中国·丹寨非遗文创节”在丹寨万达小镇举行,参赛项目、参展产品数量均创中国非遗文创主题公益活动之最。


      该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公益项目大赛组委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贵州省慈善总会等联合主办。活动由“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非遗文创专题评选”“中国非遗文创与乡村振兴交流会”“非遗文创公益培训”“非遗文创集市”等主题单元构成,融合了“非遗、文创、扶贫”三大主题,旨在深度挖掘特色地区文化资源,为优秀非遗公益项目和文创产品,搭建产、学、研、政、社合作的非遗文创公益孵化平台,推动社会文化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


      8月24日下午,中国非遗文创和乡村振兴交流会召开,10余位嘉宾分享了各自关于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的成功经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建岷以“妈妈制造”为案例讲述了女性公益传承爱与美的故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张雁华分享了“残疾人如何促进非遗传承”,张新发非遗技艺传承人张刚强介绍了“老手艺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下焕发活力”的心得,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王永庄作了“电商公益如何让传统非遗从田间地头走向国际”的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作了总结发言。


      张晓明研究员对我国非遗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非遗应当与产业结合。在经济建设的40年中,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已经日益全面,但是非遗进入现代生活仅靠国家扶持仍显不足,想要打造好的生活方式与市场模式,市场化是必由之路。


      2.传承人与现代艺术家需要有新的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的内在逻辑存在区别:前者是前现代化产物,通过家族传承来继承,有功能性价值、实用性、与生活相关等特性;后者进入现代生活后,手工和实用性的特点与现代快生活有冲突,衰落不可避免,需要重新和现代设计师、美术家进行创新性结合才能走进现代生活,才能打动青年一代消费者。


       3.从非遗的时尚化看,需要实现两个结合,即中华文化与世界的结合及历史与未来的结合。时尚是全球共识性的现象,非遗的时尚化可以打通中国与国际的关系。未来时尚的发布、流行不可避免的会以中国为起点,展示非遗产品时,全世界时尚界的目光会聚集在中国的舞台来,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足以支撑我们做最好的产品,去发挥中国的主场效应。


    4
.非遗产业化,当前已然形成合力、是主流现象。文明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回到了过去就走向了未来,非遗是前现代的生活方式,这些非遗事项、产品跟前现代结合在一起,现在是碎片,我们将碎片化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重新构建中国人的典范现代生活方式。从遗产中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构建典范性生活方式。从传统前现代化生活方式中提炼出来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来构建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典范性现代生活方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