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学术成果新闻发布会——致辞
王立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20年12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同事们,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走过了整整20年!20年风雨兼程,20年开拓进取,20年春花秋实。今天,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文化中心走到了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共聚一堂,见证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刚刚结束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明确提出了未来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也为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确立了新的更加明确的历史使命。
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开启的节点上,我们共同庆祝文化中心20周年华诞,一起回顾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历史,分享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成果,展望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未来。可以说,这个会议是对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前20年的总结会,更是它走向未来的誓师会,是它与历史发展、国家发展和人民发展的诉求同频共振的动员会!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在此,我要向倡议成立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李铁映老院长、向关心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发展的院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历任负责人、全体成员、历届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关心支持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发展的有关国家部委、兄弟院校机构、中央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学术界专家、媒体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
有了大家的支持,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才有辉煌的过去;有了大家的支持,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一定还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过去百余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缺少了文化,民族即失去了灵魂;反之,文化强则国家强。回顾20年前的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正全面展开,蓄势腾飞,哲学所的几位学者关注到国际上“知识经济”和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文化生产方式变化和发达国家文化政策的变化,多次提交研究报告指出:世界正进入“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时代,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大力发展“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联姻”的文化产业,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迎接“WTO”对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挑战。报告提出了当时的时代之问:我们这个文化资源大国如何才能成为文化产业大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化被动为主动?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和哲学所党委直面这一提问,时任政治局委员李铁映老院长亲自倡议,由哲学所负责,在2000年10月13日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而在此之前两天的10月11日,将“文化产业”首次写入公报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闭幕。可以说,文化中心的成立应和着当时国内外文化发展的节律,顺时而起,应运而生。
20年来,文化中心秉承“学以致用、咨政建言”的宗旨,致力于开展多项文化政策研究,开创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等多种“文化蓝皮书”品牌系列,共出版相关蓝皮书20余本。其中“文化产业蓝皮书”在十六年里共推出了13本。以下将向各位领导和嘉宾推荐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0)》,是上述蓝皮书的2.0版。可以自豪的说,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蓝皮书已成为我国开创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种类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学术产品和政策咨询品牌。
20年来,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提供各种报告百余篇。其中在2003年到2006年,它为中央政治局直接提供近40篇研究报告,为当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力所能及的学术支撑。今年疫情以来,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提交报告40余份,为党和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外脑”支持。
20年来,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不忘“学术为本”,先后出版文化发展相关专著、译著60多部。以下将向各位嘉宾推荐的“文化中国书系”就是近年学术思想的结晶。
20年来,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2004年以来,其主要成员之一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公约”中国代表团专家,另有成员担任教科文组织首届“文化多样性国际基金”6人评审组成员。2017年以来,文化中心开展“中国周边国家文化发展调查”,与国外高端学术机构共同推出《中外文化交流年度报告》,一会儿将向各位嘉宾推荐的《中俄文化交流年度报告》《中越文人交流年度报告》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20年来,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还创办了四届“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四届“中国博士后文化论坛”。2013年以来,与云南大学等院校机构合作开办了9期国内“U40文化产业工作营”和3届“国际U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与此同时,文化中心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过硬、素质全面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如今,数百名U40工作营学员、数十位文化中心培养的学者,已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骨干与主力军。
在回顾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年成就的时候,我们特别感谢那些多年来与文化中心一路走来心心相印的合作伙伴。2000年成立之初,文化中心的理事会包括院内10个研究所,院外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的10个司局级部门,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同志(遗憾的是今天刘玉珠局长有事不能前来参会,特为中心手书贺信,一会儿由专人代为宣读),前国家图书馆馆长、现任国家图书馆理事长韩永进同志就是首批理事的代表,中宣部改革办一级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同志长期与文化中心密切合作,深度参与《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工作。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向你们表达深深的谢意。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多年来与全国多所高校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密切合作,今天莅临会议的云南大学胡洪斌副教授和上海大学史东辉教授是这方面的代表。2019年11月,我前往昆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云南研究基地”揭牌,在此,我向这些学术伙伴表达由衷的感谢!
同时,我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和有关领导多年来给予文化中心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
正是由于大家的鼎力支持和文化中心成员努力奋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取得了目前的成就。2019年它在上海社科院全国文化智库排行榜中名列第二,仅次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同仁和媒体朋友,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局之际。70余年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而今天,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伟大复兴,我们更要解决如何“文明起来”的深层次问题,这意味着我们民族要为当今世界提供“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的文明生活典范。这种创造典范文明的使命让文化中心再一次站在了时代潮头,它将在国内文化蓝皮书和中外文化交流年度报告等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术品质,扩大学者队伍,打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研究和咨询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
一,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文化学文化哲学学科体系。在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我国已形成完备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相关学科体系的构建,但仍未形成独立的文化学科体系,文化学科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存在着“不到位”甚至“缺位”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将从时代高度、世界广度、国家力度层面推动文化学科特别是文化哲学的理论构建,打造研究团队,使文化学、文化哲学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更加关注多层面多层次的现实文化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经历了40余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国家正处于城镇化的中后期。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使社会各阶层面临传统价值体系陵替的巨大挑战,城市各阶层、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基层社会的文化问题、文化矛盾日益凸显。文化中心将密切关注城市、农村和企业发展所呈现的文化矛盾;注重各种文化元素在横向文化交流与纵向文化传播中的问题;注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共生与融合问题,特别是要注重乡村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研究以及决策咨询服务,为我国相关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一手资料,提供更多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高文化对外影响力。文化中心是我国文化领域重要的智囊团与思想库,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平台与重要窗口。在“十四五”时期,文化中心将继续开展“周边国家文化发展调查”,密切与这些国家高端人文研究教育机构的合作,同时还将积极与欧美学界政界的人文交流,积极开展与世界一流文化研究机构与民间文化团体的交流合作,努力在促进全球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发挥积极的和关键的作用。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各界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开创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更加美好的新篇章,共创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发展的新时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