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0日,在中国社科院主办,社科文献出版社、黑龙江社科院承办的第二十次全国皮书年会上,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张晓明研究员发言,对文化智库建设和文化蓝皮书发展提出设想和建议。
张晓明首先回顾了文化蓝皮书20年走过的历程。他说,文化中心是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闭幕第二天成立的。这次全会第一次将发展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列入中央最高层级的政策文件。时任院长李铁映同志在文化中心成立大会上提出了编制文化蓝皮书的任务。当时院里有经济、社会和国际蓝皮书,还没有文化蓝皮书。从那时开始,文化中心伴随国家的文化发展形势和产业政策的发展变化,经历了近20年时间,编制出《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13本,同时不定期地出《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等,加起来共20本,形成了“文化蓝皮书”的“方阵”或“产品集群”。
张晓明汇报了文化中心重启“文化蓝皮书”的工作计划和对未来文化蓝皮书建设的设想。他说,7月份中心召开了撰稿人会议,准备将《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改为《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计划今年底出版。就文化蓝皮书的未来发展走向,他作出了如下分析思考:
首先,文化蓝皮书要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目前已经形成的文化蓝皮书方阵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文化蓝皮书有些品种出了书但是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在品质上参差不齐。当然这也是比较正常的。一本文化蓝皮书从开始编制到基本形成自己的分析模型和稳定的撰稿人队伍,至少要3到5年。
文化蓝皮书如何做到质的提升,有四个问题要解决:一是质量管理。主要是看稿件质量,最核心的还是总报告的质量。一个蓝皮书有一个灵魂,就是总课题组,产品就是总报告。如果总报告不能够引起关注,靠分报告去支撑一本蓝皮书是不行的。所以,总报告如果不能够有很强的专家团队组成课题组,不能够提出引人关注的观点,这个蓝皮书站起来非常困难。二是品牌管理。文化蓝皮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准入门槛。什么报告可以列入文化蓝皮书,要有统一的品牌考虑。三是人力资源建设。要对文化蓝皮书的撰稿人进行培训,不同蓝皮书的撰稿人团队也需要交流,才能够不断提升能力。最后是学术建设。文化蓝皮书不是一个拍脑袋的产物,不是仅仅依赖于个别专家的修养或者积累,而应该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分析模型和方法。
针对当前认为“对策性研究容易,对策性研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的看法和观点,张晓明强调,对策性的文章比单纯的理论文章要更难写,因为它既要求你有理论,而且往往是交叉的学科背景,还要求你对现实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并形成自己的分析逻辑,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这是很不容易的。对策研究需要有对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的理解,这个其实是更难做到的。
张晓明提出,提高文化蓝皮书的质量,需要成立以“第三方平台”为特点的服务主体。文化蓝皮书尽管是一个有影响的品牌,却建立在课题组基础上,撰稿人学科背景各异,且分散在全国各处,很难形成“学术共同体”的联系和影响力。在这个意义上讲,智库联盟的成立特别有意义。有了这个平台,就能够经常交流,甚至保持实时沟通。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具有非政府和非营利的“第三方平台”的特点,是独立的和服务性质的,不会对“学术共同体”做不合理的干预。建议在智库联盟下专门建一个文化蓝皮书的“总编委会”,专门负责讨论和管理与文化蓝皮书有关的事务。
张晓明对文化蓝皮书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从实施主体看,需要从非实体化走向实体化。文化中心从2000年成立到现在,尽管2003年就已经开始将“实体化”提上日程,而且院里还专门开会,同意中心以实体化的名义开展工作,但是实体化进程一直没有完成。因为不是一级行政实体,文化中心这么多年来,有人员编制、行政经费以及办公场所,就是没有人事和财务权,没有事业法人资质,这导致了中心无法正式对外合作与签约,极大地限制了文化中心的发展。更严重的是,中心成立时就确立的“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一直不能正式生效,工作不时受到不应有的干扰。这是很多编制文化蓝皮书的机构存在的普遍问题。
2.从专家团队看,需要从兼业走向专业。机构没有独立实体的身份,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不能建立独立的学术评价机制,优秀的年轻人进来就会比较困难。有的年轻人有做智库性研究的积极性,但是到评职称的时候,智库型研究成果经常不被认定为合格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他们产生非常大的困扰。这导致年轻人在体制内从事智库型研究的一个普遍状况就是“兼业化”,他们必须拿出大量时间去做评职称的时候管用的研究课题,而不能专心致志地做所需要的研究。以做蓝皮书为例,绝大部分人的做法是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干别的事,到最后蓝皮书编制的时候,拿出一两个月来做一做蓝皮书的事情。其实这么做是做不好的,因为你大部分时间注意力不在这上头,你对现实问题不会有真正的感觉。
3.从研究条件看,需要从软件到硬件。文化蓝皮书的研究是需要条件和基础的。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而且专业和年龄搭配相对比较完整的专家团队;还必须有专家的分析方法和模板;有支撑专家分析方法的数据库。反思近20年做文化蓝皮书的经验,开辟一项可持续的“蓝皮书事业”需要有三个基础,这就是:专家团队+工具箱+数据库。如果用数字技术领域的三个词来概括,就是湿件+软件+硬件。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组织专家团队制作工具箱,以及根据工具箱的需要建立数据库,以支撑眼下的研究工作;第二件事就是用工具箱中的软件模板培养下一代专家团队,使得研究工作可持续,使得接班的年轻人能够不断地把蓝皮书这件事做下去。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循环和螺旋式上升。文化蓝皮书如果完成了这三个基础建设,不但质量会不断提升,也不会再出现一个团队更替时青黄不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