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告

Information Notice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信息公告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概况

发布时间:2014-10-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admin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前身为中州大学历史系,创办于1923年,是全国高校设置最早、传承最久的专业学院之一。历经九十载的发展,业已形成中西交融、古今贯通,既重视历史传承更强调创新发展的学术传统,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学术声望。著名学者姚从吾、董作宾、范文澜、嵇文甫、蒙文通、郭绍虞、马非百、朱芳圃等曾在此执教;享誉中外的历史学、考古学家尹达、石璋如、白寿彝、韩儒林等曾求学于此。


  历史文化学院现有教师1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96人,教授、副教授5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0余人,河南省特聘教授3人,黄河学者4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其他各级优秀专家30多人 ,担任全国性专业学会会长、副会长4人。近五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各级横向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50多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论文近700篇。


  其中,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是文革后首批硕士招生专业。2003年,中国古代史荣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2007年获批设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目前,学院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个河南省重点资助一级学科。2014年,考古学专业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挖掘团队资格。


  学院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实验室“经典文献与文物数字化实验室”,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和“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并与省内兄弟院校协同建立的“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旅游局与我院共建的河南省旅游文化研究院,开封市与我院共建的宋文化研究院等。此外,学院资料室藏有中外文图书20余万册,民国以来报刊杂志700多种;拥有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申报数据库、中国近代报刊库等大型数据库,图书资料之丰富、种类之齐全,在全国兄弟院系中名列前茅。文物馆馆藏文物4000余件,主要服务于历史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的教学活动,并免费对外开放。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博士后的培养和使用视为学院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创办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论坛、博士后学术奖励计划、优秀博士后培育计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学术氛围,鼓励支持博士后人员参加学术会议或出国进行短期研究。与此同时,不断规范和完善对博士后工作的管理,认真做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进站遴选、课题选择、中期考核、出站验收等环节的工作;通过加强博士后研究人员自主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学术决策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促进博士后研究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截至2014年,学院先后招收5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在站研究人员已达47人。2012年,学院开始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后,改变了以往博士后培养模式单一的状况。近年来,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潜心学术,开拓创新,成绩丰硕。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6项,其中面上资助11项,特别资助3项。出版学术专著13部,在《中国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等核心期刊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2人获得河南省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