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7日在恩施举办的第十六次全国皮书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学者研究的《文化蓝皮书》(2014)报告,合作研究的《生态城市绿皮书》(2014)发展报告,分别获得皮书年会颁发的一等奖、二等奖。
2015年8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湖北大学联合承办的“皮书研创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第十六次全国皮书年会在湖北恩施开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集体编撰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形势分析总报告获一等奖。
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副研究员、长期协助李景源委员开展国情调研、参与跨学科合作研究的《生态城市绿皮书》获二等奖,生态城市与文化研究和《杜仲产业绿皮书》文化产业融合杜仲产业研究项目,在会议期间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对话与交流,引起了广泛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甘肃省副省长张广智、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景源担任《生态城市绿皮书》顾问。兰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阎晓辉担任顾问。
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刘举科教授担任第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伟平研究员担任第二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副研究员担任第三主编。
会议还公布了2016年度授权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标识的院外皮书名单。《生态城市绿皮书》 等46种院外皮书获此资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席第十六次全国皮书年会会议的主要领导有副院长李培林,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局长马援,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围绕智库平台在中国话语体系中的核心功能与建设方略、智库产品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皮书在中国话语体系中的角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大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精准度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在讲话中指出:“皮书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推进智库建设,发挥党和国家‘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做出了贡献;为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应用研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也为国际国内社会各界了解中国国情、认识中国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开阔的窗口。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皮书的建设。一是要把皮书打造成优秀的“新型智库”产品。‘新型智库’的建立,不是提供一些国内的报告,而是要在国际、国内发布一些有影响力,有自己话语权的产品。
因此皮书在未来的发展要从影响力、话语权、学术含量几个层面来定位。二是要把皮书打造成讲述中国道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要建造一批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以及话题体系,来提升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影响能力。三是要努力开创新局面,让皮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皮书质量的提升上,李培林副院长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重视总报告撰写。总报告是皮书的灵魂。我们的总报告,一般是写一个领域,一个行业,或者是一个方面的形势,这个形势,我们多处是写‘形’,没有‘势’。总报告的撰写必须关心中长期发展的趋势,要放在一个长时段和大逻辑中去思考。二是要注重研究分析,注重学术支撑,注重发展规律的揭示。三是注重学术的规范。”
开幕式上,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胡文臻代表中心课题组获得了李培林副院长颁发的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证书。
第六届“优秀皮书报告奖”获奖名单(一等奖)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形势分析 |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形势分析》总报告课题组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等 |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 | 文化 |
《生态城市绿皮书》获得了优秀皮书奖二等奖。刘举科副院长、高天鹏处长代表课题组参会领奖。
第六届“优秀皮书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生态城市绿皮书 |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 | 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 | 社会政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