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成员

Incumbent member
当前位置:中心成员 >> 在职成员
单继刚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单继刚,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主席。


    山东泗水人,1967年11月生。先后就读于济宁师专(济宁学院)英语系,曲阜师范大学英语系(在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博士点)。200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学术兴趣在翻译与解释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方面。


  • 现任职务 Present Position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 学术成果 Academic Achievements

    (一)专著、主编、译著类


    1、《勤俭村遇上哲学》(第一作者、执笔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中国知识分子的马克思哲学》,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3、《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合作,第十七章),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翻译的哲学方面》,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作为意识形态的进步话语》,专著,沈阳出版社2004年版;


    6、《爱智求真的时代探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60周年学术文集》,副主编(合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7、《应用伦理:经济、科技与文化》,主编(合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政治与伦理:应用政治哲学的视角》,主编(合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对话中的政治哲学》,主编(合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达尔文:爱的理论》,译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二)论文、译文、学术评论类


    11、《子路“不得其死”论》,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2、《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视域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年第4辑;


    1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中文版简评》,学术评论,《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重庆出版社2017年版;


    14、《勤俭“乡村哲学”:历史、理论与反思》,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2辑;


    15、《乌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运》,论文,《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


    16、《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与中国革命》,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1辑;


    17、《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相容性分析——以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讨论为背景》,论文,《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


    18、《什么是“马克思哲学”?》,论文,《世界哲学》2013年第2期;


    19、《唯物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重评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的主要观点》,论文,《哲学研究》2013年第3期;


    20、《马克思哲学及其中国解读:四个问题》,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2年春季号;


    21、《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唯物史观》,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年的回顾与展望》,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2、《新民主主义社会:从“社会形态”到“过渡时期”——兼评杨献珍与艾思奇关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的争论》,论文,《哲学动态》2011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毛泽东思想》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23、《唯物史观的“唯”:陈独秀与胡适、张君劢、梁启超之争》,论文,《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3期;


    24、《正义与和谐》,论文,《社会主义理论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翻译者,背叛者?》,论文,《世界哲学》2009年第6期;


    26、《社会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第一个理论形态》,论文,《哲学研究》2008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7、《翻译话题与20世纪几种哲学传统》,论文,《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28、《德里达:翻译与解构》,论文,《世界哲学》200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


    29、《“话语”还是“意识形态”?――福柯批评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三条理由的翻译哲学解读》,论文,《中国诠释学》第3辑(2006年);


    30、《夏洛克的失败:是什么妨碍了全球正义的实现?》,论文,《政治与伦理:应用政治哲学的视角》,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剑桥事件:权力、学科、文体》,论文,《世界哲学》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


    32、《语言、翻译与意识形态》,论文,《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33、《伽达默尔:翻译与对话》,论文,《新中国哲学研究50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自由的外部性》,论文,《对话中的政治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5、《达尔文道德理论的三个层次》,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36、《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进步的理解》,论文,《理论视野》,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7、《社会进步观念在近代欧洲的兴起》(第二作者、执笔人),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38、《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与唯物史观的本质区别――弗洛姆与马克思如何回答同样的问题》(第一作者、执笔人),论文,《暨南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


    39、《<西游记>中的儒释道观》,论文,《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


    40、《彩虹之路》(第二作者),调研报告,《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第2期;


    41、《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隆重庆祝建所50周年》,学术评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42、《マルクス哲学の最も適切な称呼とは何か――中国におけるマルクス哲学の変遷》,论文,《唯物論と現代》第53号(2015年6月);


    43、“Fromm’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lan as a Resource for China’s Reform Policy”, 论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Fall 2006, Volume III.1;


    44、《德里达的学位:一个荣誉问题》,译文,《世界哲学》2005年第2期;


    45、《荣誉学位:这也太有趣了》,译文,《世界哲学》2005年第2期;


    46、《优巴斯关于国际生命伦理学的宣言》,译文,《世界哲学》2002年第5期;


    47、《全球生命伦理学――梦想还是梦魇?》,译文,《世界哲学》2002年第5期;


    48、《“汉传马哲”释义》,论文,哲学中国网;


    49、《子路的性格与命运》,论文,哲学中国网;


    50、《为什么民哲显得多余?》,学术评论,哲学中国网;


    51、《学者们的稻草人》,学术评论,哲学中国网;


    52、《致敬李小龙》,一般文章,腾讯网;


    53、《实现三种哲社资源的融合创新》,学术评论,新华网;


    54、《勤俭纪行》,学术随笔,哲学中国网;


    55、《单继刚对话姜汝旺、戴香妹实录》,学术对话,哲学中国网;


    56、《延安的物质与精神》,学术随笔,哲学中国网;


    57、“Naming Marx's Philosophy China”,论文,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雅典,2012);


    58、“A Brief Report on the Philosophical Societies and Associations of which the CASS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is in Charge”, 学术报告,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首尔,2008);


    59、“Fromm'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lan as a Resource for China's Reform Policy”, 论文,“全球化对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7);


    60、“Beyond Capitalism: Fromm’s Social Transformation Plan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s Reform Policy”,论文,布拉格哲学社会科学会议(捷克,2007);


    61、“Equity and Justice”, 论文,“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泉州与武夷山,2006);


    62、“Shylock’s Failure: What Holds Back the Realization of Global Justice?”论文, “政治与伦理:应用政治哲学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昆明,2005);


    63、“The Externality of Liberty”,论文,“对话中的政治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3)。


    其中,《哲学研究》发表5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6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观点摘登1篇,外文论文9篇(含国际会议发表)。另有哲学小文数十篇,见于个人博客、微信个人公众号。

  • 荣誉和获奖 Honors and Scholarships

    1、《翻译的哲学方面》获第六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2012);


    2、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优秀共产党员(2011);


    3、《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2011);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优秀理论研究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5),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16);


    4、《社会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第一个理论形态》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第三届青年学术论坛二等奖(2009);


    5、《翻译话题与20世纪几种哲学传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第一届青年学术论坛一等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