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梁,男,汉族,1938年生,籍贯上海市嘉定区。中共党员。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出版专著有:《科学方法论基础》、《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订本)、《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补本)、《社会系统论》;合编合著合译著作有:《社会科学新方法大系》、《高科技时代的社会发展》、《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分析》、《精神系统和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控制论和辩证法》(合作者高薇);参与性的著作有:《高科技的社会意义》(童天湘主编)、《社会哲学导论》(王锐生、陈荷清等著)、《新世纪文化走向——论市场经济与文化、伦理建设》(陈筠泉、李景源等著);《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李景源、吴元梁主编)。在《哲学研究》、《新疆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江海学刊》、《中国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浙江学刊》、《社会科学战线》、《天津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河北学刊》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文章百余篇。
专著《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订本)199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合作者李惠国)1984年获《哲学研究》中青年作者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法》1993年获《人民日报》理论部东风杯征文奖;论文《论发展观和文化建设》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2004年3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征文三等奖。
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导师介绍(第57——59页)
吴元梁(樑) 男,1938年3月25生,上海市嘉定区人,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大学本科;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以来,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20世纪60年代,当时在新疆大学任教,在《哲学研究》1964年第4期上发表了论文《怎样理解“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认为只有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通俗地表述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研方向有:科学方法论研究;社会系统论研究;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社会影响研究;经济哲学与经济伦理研究;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研究。
1978年一1983年期间,主要从事科学方法论研究。专著《科学方法论基础》,198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受到了读者、特别是研究生们的欢迎,199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该著增订本。该著论述了科学方法论的对象、性质,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和收集资料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思维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思维过程中理论工具的方法论问题,制定理论体系中的方法论问题,理论体系评价和检验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1994年,该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3—1988年间,主要从事社会系统论研究。其阶段性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杂志上,专著《社会系统论》于199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论述了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社会;社会系统的控制和管理;社会系统管理与社会信息;形成中的全球系统;社会一生态系统等方面。该著关于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结构中既存在着利益性结构又存在着功能性结构的新见解,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根据此观点撰写的《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法》—文,发表于人民日报1992年9月18日第五版,此文于1993年获该报理论部颁发的东风杯征文二等奖。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社会影响的研究,是在李惠国倡导并与他合作下进行的,前期成果为与李惠国合作发表的《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一文,刊《哲学研究》1984年第6期,该文后获《哲学研究》 (1980—1984.6)中青年作者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后期综合性成果为专著《高科技时代的社会发展》,该著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任该著主编之一,是该著中《高科技时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一章的撰稿者及全著的统稿成员。同时,与李惠国合作,开展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在重庆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的《社会科学新方法大系》一著的编撰中任副主编并承担了部分条目的撰写任务。在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还撰写并发表了若干论文,如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的《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特征》;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2期的《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发表于《浙江学刊》1993年第1期的《论社会科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此文于1996年4月被中国科学院龙门书局(科学出版社)评选为“八五”期间的优秀科学技术成果。
1992年起,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研究,进行了经济哲学和经济伦理研究。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的《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分析》一书中担任副主编,并撰写了其中的两章。同时撰写并发表了若干论文,如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论市场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论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市场经济和企业伦理》等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上发表了《论发展观和文化建设》,该文于2000年10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此外,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还发表了《应当重视经济伦理研究》、《论经济伦理》等论文或文章。
1995年起,从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在总结中外思想家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要素、结构和系统,主张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根据人的精神活动规律,在全面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的精神心理素质过程中,协调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起,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主课题组》工作,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曾就科学研究方法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专题研究、经济哲学和经济伦理专题研究等形式经常给硕士生、博士生讲课。由于研究方法论问题是硕士生、博士生实际面临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强调了科学研究过程与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传播过程的区别,强调了科学研究活动的自觉性、创造性、探索性,因而科学研究方法论讲课受到了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的欢迎。在硕士生、博士生的指导工作中,首先注意建立平等、尊重、理解、讨论的师生关系,注意尊重、保护、调动、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的热情关心结合起来。强调研究生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更重要是对研究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主张研究生教学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讲授、灌输过程,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的、多向的讨论、切磋乃至争论的过程,经常以讨论会、座谈会、学术沙龙等形式组织研究生教学。